一位北京的业内人士对当前的保障房操作模式叫苦不迭。他表示,公司非常关注这次保障房建设政策,也在研究方案,但是他们更看重政府后续的具体政策。他所在的公司目前是北京承建廉租房和经适房最多的公司之一。
据了解,在北京,开发商要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进入保障房市场。为了得到订单,地产开发公司拼命压价,建筑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还有的企业通过修改规划,修改土地用途,从配套的商业性住房上实现盈利。
此外,保障房的销售也经常受到行政干预。“政府通常划分成很多区域,某个区域的人只能买某地的经适房,其他符合购买条件的人,政府不让卖给他们。导致我们承建的经适房,很多有资格买的人买不到,致使有一段时间企业的现金回流几乎为零。”
他表示,这对承建经适房的企业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利润率被政府划定为3%,如果资金不能快速回流,光财务成本企业就不能承受(招标时财务成本不在成本中反映)。
“政府只是用政策吸引投资,免了一些税费,所有的经济风险和财务风险都是由企业来承担,最近房产价格下降,如果经适房只比周围房价少一点,一些客户可能觉得性价比不高就不买了,风险越来越大。”据悉,他们公司早期保障性住房占业务比重较大,但最近两年只占到20%。
该人士认为,政府需要重新考虑保障房的操作模式。他建议,政府可以征用土地,由中间机构核定成本,开发商作为总承包商组织施工,不承担销售风险,赚取劳务费,这样公司还是愿意做的。“施工质量和成本管理可以由政府部门监督。”
最近上海市和郑州市政府通过采购存量房的方式增加保障房供应,但有分析人士认为,因为保障房建设周期要三年,向市场采购只是救急之策,因为市场上存量房众多,如何选择将会引起公平与否的争议,这种模式不会大规模推广。
据悉,厦门、深圳等地采取了政府设立房产公司直接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方式,但是分析人士认为国资公司的成本控制不强,效率不高。
也有学者希望政府借鉴新加坡经验,由政府设立管理机构,直接将工程承包给建筑商,以节省费用。分析人士估计,有国资背景、大型楼盘操作经验的公司介入保障房市场比较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