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从一名自称是深圳炒楼客的《断供已过千亿 次贷危机浮现》网络博文开始,有关深圳楼市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大规模“断供”的观点被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深圳当地银行和监管部门却不时出面否认“断供潮”,究竟孰是孰非,“断供”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想说“断供”不容易
在房价飙升的2007年,不少按捺不住的深圳市民纷纷加入炒房一族,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之前曾表示,2007年深圳贷款购房户中多次置业比例较2006年增长接近14个百分点,投资比例较2006年增长5个百分点。
来深圳五年的小陈正是报告所提到的家庭类型,现在小陈购房买车的银行贷款加起来超过80万,每月银行供款都要7000元以上,已经超过家庭收入的50%风险线。面对媒体有关断供的报道,小陈承认年初确实有过断供的念头。
当初,拿着全家凑集的25万元,本来可以再贷款在市区买个紧凑的两房,但是,小陈听从朋友“买两套,卖一套”的建议,在去年4月在市区梅林以每平方米1.1万买了一套40多平方的小户型,当月单价就涨了2000元,令小陈感到异常兴奋。
“当时贷款按评估价来算,而且银行也比较宽松,首期付款在10万左右”,小陈表示,“6月份,我和女友又在郊区宝安买了一套两房的,总价在45万左右”。
他当时乐观预计梅林的房子涨价会到每平方米1.8万至2万左右,一旦出手就可以赚30万,这样就可以把郊区的新房供清房款,等于赚一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