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宏观专家中对通货膨胀预期最高的,即使如此,2月份通胀数据也超出我的预期。”上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对本报表示。
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7%,创下了自1996年5月份(当月涨幅8.9%)以来的最高月度升幅。
多数专家认为:2008年上半年CPI继续走高已成定局,并迅速蔓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的理由是:在引发通胀的各种因素中,供求因素正成为货币因素的接力棒。
虽然面对高通货膨胀趋势,加息预期不断增强,但多数宏观专家表示,政府在博弈中不会做出强加息动作,而是采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应对通货膨胀。
通胀争论
在2月份的CPI数据出来之前,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如果2月份的CPI出来是8%,我一点都不奇怪。”当时她的理由有:一方面,短期内风雪造成的运输堵塞、供给不能到位,会引起价格上升;第二,政府的治理措施得是有周期的,不是立竿见影。“猪肉生产不管怎么鼓励,它也要一年到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生产周期。”左小蕾举例。
左小蕾和宋国青都是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的代表者,“通货膨胀就是你的钱发多了,货币供应量超出了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总需求,导致货币贬值。”
不过,在认为通货膨胀是供求现象的宏观专家眼中,通货膨胀则以另外的方式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