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风雨无阻,100多年前的福州在我们眼前!
福州城建置始于西汉初,迄今已达二千多年。此后历代福州均为都、郡、州、府、行省治所,政治、军事中心。唐开元十三年(725)改闽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福州之称始见于史,且“因州西北有福山”(今董峰山) 而得名。宋时编户植榕,绿荫满城,故名榕城。又因城区有乌石山、于山、屏山3山鼎峙,别称三山。鸦片战争后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辛亥革命后为闽侯县建制。这些老照片是一百多年前一个美国传教士拍的,具体多少年不清楚了!
英国驻福州领事馆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国领事撤离,建筑物改作他用。英国领事馆在仓山乐群路,现为省军区老干部宿舍。由于建筑质量精良,当年改建时,军区不得不动用炸药炸平。美国领事馆在仓山区麦园路25号,福州卫生学校边,是一座圆形廊柱、拱式门楣、浮雕纹饰建筑。建于1854年,现存二幢,均砖木结构,建筑物仍保持原貌,建筑物有一座现作福州卫生学校学生宿舍。
●1880年的福州南门附近景色
这张照片呈现清末福州城南门雄伟壮观的景象。白塔、乌塔历历在目,南门城楼也特别引人注目。南门以内,市井繁华,古代民居建筑的风火墙,形成了万千曲线,犹如万顷波涛,赋予古城一种特有的美感。白塔又名定光塔,全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矗立在于山西麓,与乌山乌塔遥遥相对。初建于唐天元年( 904 年),是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教养之恩而建。塔南有白塔寺,为宫殿式建筑。相传开塔基时发现一颗宝珠,故名“定光多宝塔”。白塔原先是一座高41米的内砌砖轴、外围木构的七层八角楼阁式砖木塔。明嘉靖十三年,毁于一场雷火。现存的塔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改建的,外围砌砖,内壁架木,七层八角,外敷白灰,故名白塔。
乌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净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九四一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近代重修,可登临。
●1880年前的福州石屋教堂
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势力开始对远东进行扩张,天主教耶稣教会也步其后尘接踵而来。被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成为天主教传教的中心,并向其他地区扩散。1582年,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布道,即采取接触上流社会和士大夫阶层由上而下的方式开展活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来华的天主教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天启五年(1625年)赴闽并遍历福建各地,即沿用利玛窦的方式与官宦和文士广泛接触,论道讲学,传教洗礼。艾儒略在闽23年,共建有大教堂22座,小教堂不计,受洗一万余人。⑤方豪先生曾称:“在中国天主教外来传教士中,再没有比艾儒略更受学者欢迎的。《圣教信微》说他被目为‘西来孔子’,这样崇高的尊称,连利玛窦也没有获得。”
艾儒略(Giulios Aleni)(1582-1649)。意大利传教士,1582年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到中国各地传教。所著《职方外纪》一书是继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之后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文献。1649年艾儒略在福州逝世。
●外国人在福州的住宅楼
●台江的中洲岛
中洲岛是闽江台江段的一个江心小岛屿,连接着仓山与台江的解放大桥就在那里跨江墩岛而过。江中有岛、岛上有桥。
●石狮拱卫的广东会馆
明清时期,福建广东二省商人在江南至少建立了35所会馆,其中福建商人建立者24所,广东商人建立者11所。在苏州,广潮嘉三府商帮还在城外莲花兜专门建有“海珠山馆”,作为贮货上下河岸之用。这些会,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建立年代早。凡已知具体建立年代的会馆,清前期大多已经存在。更令人值得注意的是,上表表明,早在明代万历时,福州商人已在苏州建立了三山会馆,广州商人在苏州建立了岭南会馆,广州府的东莞商人更于天启年间在苏州单独建立了东官会馆,潮州商人则在南京建立了潮州会馆,福建商人于崇祯年间在嘉兴县城建立会馆。明代地域商人在江南建立的会馆仅此5所,而全部是由福建或广东商人建立的,这不仅说明福建商人和广东商人都是较早在江南活动的外籍地域商人,而且充分说明了福建广东商人在明代江南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学界探讨商帮成立的时代和标志,还殊少说明。实际上这些会馆正是重要的例证。
●闽海入海口的员山水寨(马尾至亭江之间)
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兴来闽布置江防。从海口到福州设三十八座烽火台,其中设在琅岐的闽江口烽火台,如今尚存残壁断墙。康熙五十七年建在琅岐的金牌寨城目前还能找出遗迹,炮台也保存良好。长乐洋屿附近的闽江中有一小岛,雍正六年时建有驻扎水军用的员山水寨,至今这里还有当年水军修的简易码头。明嘉靖四十年,为防御倭寇,“省会咽喉”闽安镇曾建松门水寨、东高寨、乌猪寨、高山寨,这些寨现在都能找到遗址。
●福州洪塘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是福建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俗传它能“从潮升降,水涨山升而不淹没”。因为它的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故日“小金山”。七八百年前的宋代,人们在这小阜上建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高约7米,花岗石砌成,后来又在塔周围建了小巧玲珑的庵堂。现在的金山寺系1934年重建的,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小巧玲珑,佳景天然,在全省寺院中独具一格。塔前有“观音阁”,塔后有“大悲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左室名“怡怡斋”,明抗倭名将福州人张经,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右室名“借借室”,相传明嘉靖年间,爱国学者林龙江在此著书立说。他所用的桌椅器具等物全是向附近村民借来的,所以称为“借借室”。室的门上有他自署的一副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从远处看,小小的金山寺屹立于闽江南港的碧波之中,日夜长浮,有如一艘楼船,劈波斩浪,逆水上行。金山寺的前殿有一副有名的楹联:“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很贴切地形容了这个景象。
金山寺规模虽小,但四面临江,环境清幽,胜迹颇多。塔寺四周仍可寻见古时八景:“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踏踪觅迹,访古探幽,别有情趣。如果在金山寺凭栏远眺,可见碧波荡漾,风帆浮动,“四周九山如群龙,矫若云海来相从”。
●福州北门屏山镇海楼
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主持重筑福州府城时,在屏山巅修建一座作为各城门楼样本的谯楼,名样楼。从楼中可望内海,故名镇海楼。此楼曾是当时福州最高的楼,与杭州吴山、广州越秀山的镇海楼齐名,长期被视为省城的标志性建筑,海外闽籍侨胞心目中的风水楼。曾为中山纪念堂,在“文革”期间被拆毁。
宋代诗人陈轩称赞福州“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诗人可能时常登上屏山镇海楼高瞻远瞩,饱览榕城美景之余,乘兴作诗并为后人代代传吟。
●福州北岭茶园
福建是乌龙茶与茉莉花茶最大产地,铁观音更是历代王朝的贡品,远销海内外。而茉莉花茶更是采用独特制作方法,其香味幽远,令人回味无穷。
当年的大户人家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